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画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画风》教学反思1《画风车》教学反思本课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重复命令的嵌套;第二课时安排“实践园”的上机练习。在学习重复命令的嵌套时,同样可以用“从繁到简”的方法,先让学生分析“风车”的组成,学生肯定都会用单个的重复命令来画,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简便的方法来画,从而引导学生找出新的“重复执行的内容(REPEAT2[FD60RT90FD30RT90]RT90)……重复执行的次数(4)”,得出如下画“风车”的命令,即在一个重复命令的重复内容中,可以是另外一个重复命令,这就是“重复命令的嵌套”。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强调重复命令的嵌套里面的内容和外面的内容都必须遵循重复命令的基本格式。在学生掌握了“重复命令的嵌套”基本方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本中最后“实践园”中画这些图案的命令改写成“重复命令的嵌套”,并在计算机上画出。
接下来说一说这节课的几个不足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对图形的分析有所欠缺,在画风车的过程中,虽然强调了重复这一过程,可能没有逐步的过程没有演示给学生看,造成了后面一下子出现嵌套格式,让学生感触不深。在教学中数学思想渗透的不到位。
2.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知识遗忘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想按原计划让学生独立观察并思考后交流的这一环节没有做到。可见我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基本学情还是没有了解清楚。
3.题目设计上的误区。在本课中设计了基础关卡和挑战关卡,基本上大部分同学的基础关卡都没有问题。于是我用了有点难度的拓展任务。而且又花了一定的时间讲解。因为学情不同,是否可以把挑战关卡暂时放一下,助攻基本的,课后可再讨论,这样可以节约上课时间。
4.小组分工不明确。每个组中应有一个相对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完成。而本课上可能有个别小组相对薄弱,导致不能完成闯关任务的情况。
是否可以多给点学生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一环节调整为小组同学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自己提出假设、猜想、自我验证,再集体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看清这个图形的真正面目。通过这种方式倒很快地突破了这个难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画风》教学反思2《画风》一文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简单朴实,主要讲三个小学生一起动脑筋想办法,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画纸上的故事。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这样的课文学生还是第一次遇到,所以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和做法。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情境教学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本课时,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亲自体验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我挑选了一个有风的日子教学这课,打破了传统的按一定顺序的规律,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我们周围美丽的景象,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这样做的同时又把语文和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我校位为山头上,视野比较开阔,我就叫单组同学在走廊上一字排开,画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哗哗”作响的树木;双组的同学则趴在教学楼前话坛边沿上,画隔壁中学操场上的红旗和树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在他们画画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仔细观察你所画的事物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几十分钟过去了,同学们画完了都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这时候,我要求同学们把自己手中的画与同座位的画相比较,这时候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画与同座位的画不一样,于是我对同学们说:“由于我们单组同学画的是教学楼的前面的景象,双组同学画的是隔壁中学操场的景象,所以我们每个人手中的画都是不完整的画,现在就请同座位的同学相互合作,把对方的画补充完整。”这时候,我又培养了同学们的合作意识,体现出了教材的要求。
补充完整画后,我又回到了前面提出的问题:
仔细观察你所画的画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踊跃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说:“我们现在画中的景象跟平时没有风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没有风的时候,红旗不会飘扬,树叶也不会“哗哗”作响,枝条也是下垂着的。今天我们画的是有风的时候,红旗在迎风飘扬,树叶在“哗哗”作响,枝条也在随风起舞。”这位同学回答后,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问到:“你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齐声回答:“同意。”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他们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接着,我又继续把他们引向课文的主题,用总结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画,人们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你们实际上是把那摸不着的风给画出来了,对吗?你们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一课──画风。”
这时候,我就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但是通过自学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这堂课的教学前奏比较长,老师的讲解却很少很少,但是我觉得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抽象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语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激发了学生对周围景物留心观察和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画风》教学反思3一、 生字的教学不是为孩子服务
在第一课时,我先从人物的姓名中,找出了6个生字:“丹、陈、涛、艺、宋、赵”,再重点 “丹、陈、涛、艺”4个生字,在范写时,我范写了“丹”和“艺”,可课后发现,孩子的问题出在“眨”“涛”上,所以说,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并没有考虑到底哪些词语需要我们教,没有想到孩子的实际。再如,在教学剩余8个生字时,我采用了让孩子组词的方法记忆,可上下来孩子并没有记住几个,这就是一种走过场,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需要什么,其实就像李老师所说:“当孩子没有词的时候,可以提供孩子组,不能走过场。”如干脆把“陈、丹、显”的词语查出来,让他们读一读,认一认。
二、 教材把握不够,缺少钻劲
1、 阅读层次不清
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孩子分自然段朗读,指导了“陈丹说:‘我也会画风了。’”“赵小艺说:‘我还能画!’”。其实,这两句都是要孩子读出高兴、兴奋,如果单独指导,感觉会很碎。所以我们可以自己看看有重点标点符号的段落,让孩子想象:当他们把风画出来的时候,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心情?让学生整体把握朗读。
2、教学层次不清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分辨“这幅图是谁画的?”再让学生说“你觉得他把风画出来了吗?”然后通过说话:“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 ……此处隐藏8825个字……同的问题,即“谁能画风”。是小艺首先动脑筋想出了办法,最后还是三人合作,用不同景物的变化描绘出了风的样子。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要勤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要动脑筋,善于合作,敢于创新。 本文对话较多,适合分角色朗读。 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和不断创新的意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有关课件。 观察有风时景物的变化。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指导以下生字的读音和字形: 旗:笔画较多,可分“方、?、其”三部分记字形。 擦:平舌音,不要读成chā。 男:是上下结构,田字头,力字底。 2?写字教学。 卫:笔顺是:卫。 丹:中间一横要长些,第三笔是点。 擦:右半部分中间笔顺是:。 斜:左边“余”字上边的捺变为点。
(三)词句教学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容易理解,要结合课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洁白、斜斜的、显得”等词语。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三个小朋友正说着,画着,忽然吹来一阵风,画中的景物好像都在动。一张张画显得更美了。”这句话写三个小朋友由于风的吹来,对画中的景物产生想象,真切地感受到了风中景物动态的美。 读一读,写一写下列词语: 旗杆擦去吹斜显得男孩
(四)朗读指导 读好人物对话是本课朗读指导的重点,指导朗读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尤其要读出他们会画风时高兴的语气。可采取自己练读、指读、分角色读等方式。
(五)练习提示 第1题,“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动脑筋的。”应在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 第3题,要指导学生完成,指导时应重在开启学生的思路,同时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画出风中的不同景物。然后,把各自画的内容说一说,比一比谁画得好,谁说得好。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读题引起兴趣。 看到课题后你有什么想法?通过发散思维引起学习兴趣。
(二)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可采取同桌互查、老师用卡片检查的办法。 3?检查、指导读课文。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4?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进行交流释疑,整体了解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自读第一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读出李卫、丹丹、小艺在一起画画的高兴心情。 2?读2-8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重点理解李卫、丹丹在小艺的启发下,由不会画风到会画风的经过。 3?要读出三个小朋友会画风后的高兴心情。 4?自读第9自然段,小组合作学习。提出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讨论。重点理解最后两句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中三位同学的创新精神。
(五)识字、写字教学。读写词语。
(六)完成课后第三题。开展创新性画画比赛活动
《画风》教学反思14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情境教学不仅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教学《画风》一课时,根据课文特点,设置教学目标,创设了以亲自体验为线索的情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了解课文内容。
首先,我挑选了一个有风的日子教学这课,打破了传统的按一定顺序的规律,一上课,我便激情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画家,画一画我们美丽的校园,好吗?”同学们齐声说:“好!”这样做的同时又把语文和美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我们班在教学楼的二楼,视野比较开阔,我就叫同学趴在教室的窗台上一字排开,画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和“哗哗”作响的树木。同学们兴趣盎然地画了起来,在他们画画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仔细观察你所画的事物与平时什么时候是不一样的?同学们踊跃地举起手来,我请了一位同学回答,他说:”我们现在画中的景象跟平时没有风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没有风的时候,红旗不会飘扬,树叶也不会“哗哗”作响,枝条也是下垂着的,今天我们画的是有风的时候,红旗在迎风飘扬,树叶在“哗哗”作响,枝条也在随风起舞。这位同学回答后,我没有马上给予肯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问到:“你们同不同意他的观点?”同学们齐声回答:“同意。”我马上肯定了他们的观点,并表扬他们有细心观察的好习惯,接着,我又继续把他们引向课文的主题,用总结引入了新课:“同学们,也就是说通过你们的画,人们可以感觉到风的存在,你们实际上是把那摸不着的象——风给画出来了,对吗?你们真了不起,相信你们今天完全有能力自学这一课——画风。
这时候,我就要求同学们自学课文,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但是通过自学后,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已经不成问题了。这堂课的教学前奏比较长,老师的讲解却很少很少,但是我觉得取得的效果却远远比老理由讲解要来得快来得直接,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不教自明,使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了解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语文。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学得特别投入,效果非常好。
《画风》教学反思15我们学校上周刚刚结束“语文主题学习”,我对它有了一点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画风》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尝试加入“语文主题阅读”。
上课伊始以谈话方式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四个季节,你喜欢哪一季节的风?请说说理由。”同学们很积极,纷纷举手回答。我在恰当的时机说:“老师喜欢秋天的风,请你认真倾听老师朗读的这个片段,请帮老师回答喜欢秋天风的原因是什么?”老师带着对秋天的喜爱开始朗读,老师的朗读刚刚结束,学生就把小手举起来,回答的特别好,达到了预想的效果。接着我又朗读了冬天的风,请学生回答冬天的风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冬天的风吗?
风摸不着,看不见,那怎样画风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15课《画风》。《画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写三个孩子的相互交流,把无形的风生动地展现在纸上的故事。
当学生在认读好生字,课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时,我还大胆尝试培养学生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课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画风的,请你边默读课文边动笔画出写他们画风的句子。”同学们行动很快,大家都在读书,都在找,而且都很认真。不一会儿,很多学生就把小手举起来了。在他们默读时,我也在来回走动发现多数学生找的比较准,很会学习。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画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了该画的句子。他们虽然小,但很会思考,要相信孩子。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很好理解。备课时,在设计课题训练时,我运用课后的读读写写的内容,当时我不知道自己的学生会怎样表达画风?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让我看到了希望,他们的想法好,话表达的清楚明白,他们画风一点不比文中的孩子差,他们很有新意。有的学生说“我画孩子胸前的红领巾被风吹得飘起来;我画风筝在空中飘扬;我画蒲公英----”孩子们的想法真多,内容真好,孩子们正在兴头上,立刻叫学生动笔写下来,同桌读一读,评一评,收到很好效果。
这节课可能在生字方面用的时间有点少,今后注意把时间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