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5-08-25 18:00:30
灿烂千阳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灿烂千阳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灿烂千阳读后感1

当中国正朝着小康社会大步迈进之时,在欧美国家全力发展资本主义之际,作为国际社会大家庭一员的阿富汗却遭受着数十年不变的苦难。《灿烂千阳》便是以被战争、饥饿、专制、压迫充盈的阿富汗为背景向我们诉说了一个关于家庭、友谊、信念和因爱得救的故事。

每个孩子都是牵着上帝的手来到人间的,玛丽雅姆也是如此,她天真可爱,对世界充满好奇。然而,上天似乎和她开了个玩笑,她不是捧在父母手心的孩子,而是一个私生子。在她尚未懂事时,第一个叫她“小哈拉米”,厌弃她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亲生母亲——娜娜。尽管娜娜与玛丽雅姆相依为命的生活着,尽管玛丽雅姆在我们眼中是无辜可怜的,但娜娜却将一切过错归结于玛丽雅姆身上。我既为玛丽雅姆的处境感到揪心,又为娜娜的愚昧感到悲哀。

作为父亲的扎里勒每个星期四来看玛丽雅姆一次,这一天便成了玛丽雅姆最幸福、最兴奋的一天。玛丽雅姆对父亲的敬爱溢于言表,而她的父亲出于天性自然也对玛丽雅姆有感情,但一旦玛丽雅姆真的进入他的家庭,人性便战胜了天性。在娜娜死后,扎里勒把她当做麻烦,任凭自己的妻子和儿女把十五岁的玛丽雅姆远嫁给年近五十的鞋匠阿希德。不论玛丽雅姆如何哀求,都无法改变这个已定的事实。

仿佛故事到这儿,应该要结束了,但事实是玛丽雅姆的生活才刚刚开始。玛丽雅姆在短短几天内从年少懵懂的女孩成了别人的妻子,虽有惶恐不安,但她全心全意的为自己的丈夫,为这个新家付出。从权利上来说,她是受害者,不幸可怜的;但若从女性角度来说,她是坚韧的,能被理解的。可是,生活仍在继续,玛丽雅姆多次流产,再也无法有孩子了,而阿希德从此厌恶她。玛丽雅姆日夜操劳,只盼他舒心,但阿希德却是个男权主义者,不但鄙视她没有文化,不让她出门,而且常常一时不顺就对玛丽雅姆拳脚相向。“善良温顺”的玛丽雅姆不知反抗的忍受着,天天带着伤继续着家务。看到这里,我就真的只能用那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表达我的心情了。

在玛丽雅姆的小家之外,还有一片广大的天空——他们的国家。与玛丽雅姆不同,身处同地的女孩莱拉接受着和男孩一样的教育,跟着父母兄长关心国事战况。尽管莱拉比玛丽雅姆幸运,她从小有亲人、受教育,还有青梅竹马的塔里克陪伴,但战争剥夺了她的幸运——亲人相继死去,塔里克失踪。接着她为了自己与塔里克未出生的孩子,嫁给了已年过六十的阿希德。

玛丽雅姆与莱拉由敌视到友好,真实的反映了悲惨女性的联合。在她们的共同反抗下,杀死了阿希德,玛丽雅姆为了莱拉和塔里克,也为了那两个被玛丽雅姆视如己出的孩子,独自一人承担了罪名。最终她的心愿得以实现,在战火渐渐平息之时,莱拉他们过上了平静幸福的日子。

玛丽雅姆从出生起便被父母嫌弃,被当做麻烦丢到了这座城市。然而,当她将要离开这个世界时,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母亲”的身份离开,但她一直在莱拉的心中,在那儿,她发出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灿烂千阳读后感2

《灿烂千阳》之读后感《灿烂千阳》以两个女人的一生作为主线,讲述了在动乱中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更让我清晰地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女人的不能自主的悲惨命运。莱拉是幸运的,从小在开明的父亲呵护下无忧无虑地成长,随着房子被击中父母离去,她被希拉德救出,却又被希拉德设下的圈套误以为塔里克已经死去。她想逃跑,但意外发现自己有了塔里克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她违心地嫁给了希拉德。但是经历了种种磨难她最终得到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那就是与塔里克还有孩子们在一起。玛丽雅姆作为一个“哈拉米”(私生子)从出生便注定了一生的不幸,从那么期盼父亲的到来到去找父亲结果被远嫁到遥远的地方,离开了家,母亲因为她的出走而自杀,希拉德是个残暴专横的人,常常毒打她,也打莱拉。曾经与母亲娜娜在房顶看月亮,在树下看落叶,在河边钓鱼的日子只能是美丽的回忆,快乐只属于过去。最终,她选择自己一人承受杀人的惩罚不肯与莱拉共同离去。命运让莱拉与玛丽雅姆相识,并同在一屋檐下受着希拉德的非人折磨,从最初的敌视到后来的亲密如母女一般,莱拉在玛丽雅姆的帮助下(与希拉德对打中打死了他)脱离了苦海,而玛丽雅姆却被执行了死刑。但是玛丽雅姆在最后是平静淡然的离去,她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了莱拉与莱拉孩子真心的爱,她用自己的最后力气帮助了她们,她觉得自己这么做是值得的。而当莱拉回到玛丽雅姆生活的小村庄,见到了玛丽雅姆生前喜爱的毛拉之孙,并打开了玛的父亲留给她的东西与信,莱拉哭了,玛丽雅姆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与道歉来得太晚了,一切都成为了迟到的爱。

此书之前,我先看过了作者的前一本《追风筝的人》,印象颇深,那里的人们的生活似乎就在眼前。于是便买下了这本《灿烂千阳》,这已经是第二遍阅读。书引领着我用眼用心去领略这个国家的风景、人物、事件。没有机会也不大可能走到更多地方的我,使得书发挥了它巨大的作用,使我这个井底之蛙能够读到并感受到那些未曾感受和经历过的体验。也许我还是不能更深刻的领会书中的内涵,还是无法想象那里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对一切仍只是停留在表面,只是肤浅的认知,但是,这已然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更纷繁复杂的命运。初看《追风筝的人》与《灿烂千阳》两书的名字,我错以为应该是轻松快乐的故事,当翻开书,一页页一字字地认真读过之后,便发现我真是大错特错了,虽然作者为这两个故事设置了还算不错的结局,但其中间的波折、痛苦、欺骗、暴力、水深火热却更让我记忆深刻。不知道灿烂的千阳是否能够最终照耀在他们身上,不知道风筝是否最终能够快乐地飘扬,只有祝福、只有祈盼。当经历了如此创伤的人们重新看见灿烂的太阳与舞动的风筝,那将是一幅更加美好与幸福的景象吧。虽然此书的内容已经了然于心,但是不会妨碍我的再次阅读。每次的阅读都会有新的视角、新的感悟,每长一岁心智也会随之增长,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有所改变,所以,一本好书是可以看许多次而不厌烦的。

灿烂千阳读后感3

用两天的时间,看完了《灿烂千阳》。依旧如读《追风筝的人》一样,开始是一种对异域截然不同命运的窥探,最后却是无比的震撼和慨叹。不过,两者应该还是有区别的。我个人认为《追》是一个故事,《灿》则是一个社会。故事可以很精彩,很动人;社会只能是真实,真实得残忍。

“灿烂千阳”这个名字,很不错。来自于四百年前的一位叫做主的诗人的诗句:“喀布尔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场。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本是诗人最慷慨的盛誉,可它怎能敌得过时间的变迁,敌得过人的欲望呢?战争,爆炸,袭击冲突,政权更迭,难民营,对妇女的压迫制度,饥饿,颠沛流离。书中的种种,让谁都相信,“纵然有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也不足以再用它金煜的光芒去照亮它阴影憧憧的洞穴,用 ……此处隐藏8642个字……的傀儡,莱拉和玛丽雅姆绝对应该用更残酷的手法来整治他。

长大就要意识到人是具有多面性的。正如小姨告诉我的那番话,那些伤害你的人固然可憎,但他们同样也是更为可怜的受害者。细品拉希德的举止,我竟感到难以置信的熟悉。这种熟悉来自于——?(“这你都不知道啊”......)尽管不愿意这么想,但拉希德的话语仪态,竟是不可避免地与我爸爸重合了。这令我不寒而栗。现实的美好被翻了个面,露出了与它对立的残忍狰狞。

自私、愚蠢和面对弱者的颐指气使。阿富汗喀布尔的简陋小楼换成中国包头的敞亮大街,布卡换成皮衣,走在身边的男人不抽烟,却说着一模一样的话语,做着一模一样的动作和神情。

这便是更加怅然的,让我深层次感到无力的东西。

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甚至都难以对其下定义。尽管很多东西都不一样,比如家暴,比如性伤害,比如命令。然而莱拉和玛丽雅姆会做的反抗,与我和妈妈竟也相似。如果我是阿富汗人——不!

最令人绝望的人性深处的东西,其实从来都未曾改变。

不禁想到了房思琪的那句至理名言。

“生气才是美德”。

灿烂千阳读后感11

寒假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读了《灿烂千阳》。这本温暖而又残酷的书牢牢拴住了我的心灵。玛丽亚姆和莱拉这两个名字久久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我为玛丽亚姆的死深感悲痛。我认为她理应得到上帝的宽耍因为这个悲剧是由这个动荡不定的社会所造成的。如果没有家庭暴力,就不会有她的所作所为,她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

我看到了人的渺校法官固然同情玛丽亚姆的遭遇。也理解她。可她身为一个小小的法官又能怎样?是塔利控制了这一切!他也无能为力。他如果宽恕了玛丽亚姆,自己也会性命难保。在黑暗的社会里,一丁点儿亮光终究会被黑暗所吞噬,成不了大气候。她们受尽了磨难,拉希德根本不把她们作为人来看待,仅仅是一个生孩子的工具。而她们又能如何?只有一个字,忍!在动乱的社会之下。惟有忍耐才能使她还保留着一个真正的自我。惟有忍耐才能使她们还保留着自己那宝贵的尊严。这个社会真正实现男女平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妇女必须穿着布卡才能出行。且出行时必须由男人所伴同。如没有遵守,擅自一人前行,所带来的只能是棍鞭的惩罚。她们失去了做人的尊严。只能默默地接受,默默地顺从。她们甚至没有反抗的权力。才14、15岁,就被家人逼迫所出嫁。早早的失去了童年,过早的看到社会的残酷。这个社会令她们丢掉了许多,许多。

社会需要改革,需要还给她们自由、平等。需要使妇女真正获得解放。我为玛丽亚姆和莱拉所动容。她们给予了对方最真挚的情感。告诉了我们即使社会再阴暗,温情也依然存在;那股暖流直抵人的心底,汇成爱的海洋。惟有彼此都付出,才能铸就坚固的情谊之墙。看到玛丽亚姆的就义,看到莱拉访问玛丽亚姆的故居时,我的眼泪不听话的流了出来,心里泛起了一次又一次波澜。这造就了一种美,一种悲剧特有的美。是那种夕阳西下的美,只有在恶劣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情感更就能打动人的心弦。如果我有能力,我一定要还给阿富汗妇女们一个属于她们自己的季节。也正如文章所说:“玛丽亚姆就像是河床里的一块岩石,经受着流水的冲刷”。不错,玛丽亚姆忍受着重重的家庭暴力以及社会不平等的待遇,但在她的心灵深处,依然藏有高尚的节操,只是不肯流露。她已深受社会的摧残。但当另一位心存高洁的人----莱拉来到她身边时,她的心门不由自主的打开,情感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对于情感的需求与寄托,只不过有些人是不善于表达的。惟有情感才能激起新的感情。这种情感促使玛丽亚姆获得了最高的救赎,促使莱拉过上了新的生活。书读完了。我的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冲击,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在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了书名的真实含义:太阳不会计较任何一块土地。它的灿烂的光芒会照射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它会给阿富汗带来光明,使它暖暖的照在每个人的心上;而玛丽亚姆与莱拉的情谊就如同那悬挂在高空中的太阳,它永远光芳万丈!我希望和平与自由真正有一天能来到阿富汗,能让那里的男女老少真正感受到宛如春天般的希望与光明。

灿烂千阳读后感12

去年寒假在家读完了《追风筝的人》,此刻读完了《灿烂千阳》,感觉两个故事都令人震撼,让人深思。我想,没有什么能比战争更加给人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的胜利远远比不上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的悲痛。或许我们会在各种电影的感染下,对英雄充满敬佩和向往,但是,真正面临和经历过战争的人相比,电影描述的任不够真实。战争所带来的创伤又是何等的深重啊。没有食物,疾病蔓延,残疾,死亡,冷酷,凶暴,阴险……随战争一齐滋长。能避免战乱,实属不容易。人的贪婪和野心无时无刻不不助燃着战火。战争中受苦的人,他们能活下来,是万分艰难的。和平只有经历战争的人再懂得其珍贵。

在读《灿烂千阳》过程中,深刻地意识到人性在灾难面前则会尽显,求生的本能会使人们干出疯狂的事来。世界越来越动荡,大国强国的人民的完美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是建立在他国人民的生命上。放眼望去,由战争,能够进一步深挖人性,看到的是血腥的自然法则和人性道德的共存。弱肉强食的同时又存在帮忙弱者的力量。没有这力量,人类与野兽的距离也就不明显了。这力量的根源,是一种爱,我们能够谓之“博爱”。

我们能够自我问问自我,是否具有博爱之心。看完这两本书,我先想到战争,随后又思考到战争所带来的灾难,从灾难中,又思考人的本性,作者也将人的本性在两本书中一一展现。思考人性,又进一步想到了人类的前进道路。由此,想到的是如何拯救人类自我毁灭的方法,因为,不论多么礼貌的国家,都会有从盛转衰。人类的盛衰在于自我的认识。这是取决于人类整体而不是少数智慧者。因此,我很想明白人类本身与战争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与自我今后所应对的毁灭之间的关系。人类自身具有毁灭自我的性质,就是说,人类的毁灭很大程度上与自我的作为关系密切。但是,人类仍然具有其它生物所没有的特性,人类能反省,会改正,能学习,能吸取教训,能有智慧的思考。我相信,人的好品质与恶性是有一样强大的力量,能让人存活下去。因为人类仍然有好的本性,能让其获得不可小视的力量,从而生存下去。或许,人类会毁灭,但不会消失。人的恶劣行径的确与日俱增,人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我想,要思考出这些东西的根本需要花很久,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见解。

我是很愿意去思考,想弄明白宇宙,人,生物,以及世间的种种奥妙。我明白,自我才疏学浅,这的确是事实,但我觉得,努力去试试,肯定会有点进展的。也期望能有更多的人去思考一些难以解答的问题,或许能改变人的思想,起到好的引导,这也是有可能的。书籍还是很好的,这个时代,书籍所起的作用,没有减少,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其他形式的事物出现,让人们的认知和理解有了增强和提高。我们需要思想火花的碰撞。越多的交流,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进步,能够改善人的思想,得到更多的智慧结晶。批评和包容,使我们更就应学习的品质。而此刻,批评似乎多于包容,这需要平衡。和谐,是共存明白,但绝不是解决人类自身问题的良方,和谐能解决生物与生物之间的问题,缓和人与人的矛盾,但不能真正完成指引的使命,但我们的确需要先做到和谐,这是务必做的。

《灿烂千阳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