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5篇

更新时间:2025-09-25 15:32:37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

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龙应台所创作的《孩子你慢慢来》让我感受到作为一位母亲而拥有幸福与欢乐。让我回忆起作为儿时我的天真与喜悦。一次次阅读,一次次拥有新的感悟,这样纯真、美好的感情,怎能不让我的心变得平静?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用自己最多彩绚烂的笔序、轻松柔软的字体记录着孩子的点点滴滴。故事中的一位母亲用母爱和理智来教诲、哺育着孩子,一个女子,她在自己的异乡、儿子的故乡感受着属于他们的快乐。而我的感受与其融在一起,喜悦、回味、舒畅,要想体会那种快乐与喜悦,自豪与泪水,真的很难很难。成长的过程是是幸福、可爱、自豪但略带痛苦的,作者却用温柔的字样,谱写得让人心生温柔。

我喜欢龙应台的文字,如水般柔情,又如火般温情;其中带着女性细腻的美与善,又有令人倾慕的大智。我喜欢上这部作品之前并没有看过任何简介和引言,只这样一行字就足以让我陷于其中。于是,在接下来的这几天,我一有时间就打开电脑,完完全全投入于阅读中。这是第一部我可以在音乐的伴随下认真看的作品,因为即使听着音乐,我也可以完全过滤掉一切无关的干扰,要的只是能够让我凝神静心的轻轻的曲子。

卷首语说道:“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每一篇小文章里,孩子的纯真无邪和妈妈对孩子的爱都被描写得淋漓尽致,让看的人也沉浸在他们的幸福氛围中。从孩子的出生开始,龙应台的生活就被孩子包围,她给孩子洗澡、喂饭、换衣服、带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读故事书给他们听。在《初识》中,8个月大的安安虽然还不能人语,但已会咿呀做声了,而且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新鲜感。于是,每天早上,在去幼儿园的路上,“两个人都很忙碌。是这样的,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妈妈每天晚上都给安安念故事,但她会有选择地念,一些暴力血腥的故事书一律不要。因为“在他往后成长的岁月里,他会见到无数的人间丑恶事,没有必要从两岁就开始知道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的快乐童年何其短促,何其珍贵!”我认为这句话特别有道理,这也就是龙应台她独特的教育艺术:慢与爱。

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2

第一次读《孩子,你慢慢来》是在大学。那时偶然中发现了龙应台以深情款款的语言写出了平凡的人生。

"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医院里,医生正在响亮的哭声中剪断血淋淋的脐带;鞭炮的烟火中,年轻的男女正在做永远的承诺;后山的相思林里,坟堆上的杂草在雨润的土地里正一寸一寸的往上抽长……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喜欢这种行云流水中透着生活的真实。读完这本书,我一直想从这本书中得出一些启迪自己思想的文字,可是默默思考了两个晚上,都还只停留在:生活,要慢慢品味;教育,要慢慢着手;人生,要慢慢地行走。可是,转念又想,我的人生经历尚浅,还无法得出属于自己的深刻。

工作一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打开了这本书,细细感受作家笔下对人、对事的描写。

我喜欢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也是学习作家语言的过程。工作这一年,很少再读这类情感浓厚的文字,怕触动自己的感性。

工作这一年,也历练了自己,理性的思维占据了上风。也因为如此,当我再次打开这本书时,我不再迷恋作者笔下的情感,而是迷恋这种情感表现的方法,也为自己如何教给学生写作方法打开一些思路。

写作内容,要"积累"。龙应台丰富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人、对事多了一份经历和认知。经过一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总体上有了一些进步,但班级那些作文写的好的同学平时特别喜欢看书,而那些平时对作文比较头疼的同学虽然也看书,但是不会积累运用。所以班级"智慧小屋"那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只要有时间,学生都可以自行翻阅,为的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写作方法,要"创新"。有的时候大昂我们看到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时,我们总会忍不住看一眼,看完还会想一想作文的不同之处在哪,我想,那些作文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有别于我们平时看到的文字。有的是因为语言文字,有的是因为格式编排,有的是因为写作手法。但现阶段三年级写作教学,我觉得还是着眼于语言文字。品读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文字并运用。

写作效果,要"坚持"。我告诉学生:写作是一件长期坚持的事情,不管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遇到让自己心仪的事情,让文字记录它,这是一件美的事。多年后,我们都会忘了当初的情景,但文字帮我们记录了彼时彼景。每个星期的日记,不管长短,最重要的是记录真实的心声。

读完《孩子,你慢慢来》,我被作家笔下描写的一段段场景所吸引。文字承载了这样的美,中国的文字在作家笔下多了一份诗意,一份意境。如果有可能,以后我会寻找这样的文字,让学生也来读一读,多积累。

写作,是一件美的事,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慢慢来。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3

把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看完了,躺在沙发上看着书,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扬。这样完美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我心亦变得如斯温柔。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就被这独特的封面所吸引了,一个只有5岁左右的一个可爱的小男孩独自一人徒步在金色树叶铺成的小路上,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安静。封面上还有这么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的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刻,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段话慢慢的,似乎还有很多的话,很多的言语,但是全部已经不重要了,作者龙应台已经愿意用一辈子的时刻来等待,来欣赏……

龙应台一贯以尖利敏捷的文风著称,但这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故事讲的是龙应台经历两个儿子幼年的成长中以及过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妈妈”是那样可爱的一个中 ……此处隐藏12134个字……都是那么的温馨,照片中的孩子是那么的可爱,照片中的环境是那么的优美,有绿草红花,也有金黄的落叶。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是日记,又像散文。她记录了孩子的成长过程。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书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生出很多感慨。

现在有些家长,很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一下子就成功,一下子就望子成龙,于是就给孩子报了许多的兴趣班,一个周末就只有半天的时间做回家作业,时间紧张极了。我认为,这样不但让孩子学不好学校里的课,更使孩子外面上的课给没有学进、学透,这样,又花钱,又花时间,还在弄个体力透支,这样又有什么用?这些家长应该好好问问自己,好好反省自己。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母亲的本能,给我们自己的尊严,却不是每一个家长所能办到的。在我们的传统中并没有将孩子和成人当成平等的人。这些家长应该学学向龙应台这样的母亲,尝试和孩子像朋友般聊天,耐心倾听才能更好的理解他们。有些孩子一下子周末就要上一天半的课,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为了不甘人后的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还是给孩子多一点“慢慢来”的机会吧。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4

龙应台女士的生活散文很散,很自由,很简单朴实,正不是有那种华丽词句的无思想文章,有些文章雕琢得再华丽却总比不上天然的佳作,若说作者写这些文章是为了歌颂母爱,我不敢否认,却更加愿意相信这些只是作者自然感情的笔尖流露,淤积于心,终日似有所怀,酝酿三番而泻于行墨,遂成锦绣,作者写时定然不是苦心竭力,搜词摘句,而是心之所想,笔之所成,自然流畅,沉浸在回忆之中一篇优美的散文便写出来了。这也是可贵之处,如诗一样,任然之气是诗之灵魂,我虽不会写诗却在看诗上有些功夫,其实诸位也很容易分辨哪是好诗,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应酬之作,如杜甫,今我不乐思岳阳,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再如年年岁岁花相似,再如月明林下美人来,好诗总是挥洒自如的,读此书便会沉浸在故事中,随着作者的心情波动而动,安安种种可笑可爱的行为仿佛自己见证了一般,这种故事的带入性使读者很享受这篇文章,并且是很自然的,没有什么读者请看,看官细思之类的话,正是文章高妙之处。

一篇结束,发现除了陪作者笑笑之外更有一种作者要传达的哲学深思在言语之中了,比如《龙》,比如《神话.迷信.信仰》这里的作者思考只是点到为之,却给了读者一个线头,指不定能凭着它从水里钓出什么大鱼。作者的思想本就是一个东西放交汇的产物正如华安《放手》中说的那样:她对我一方面极其严格,督促我努力学习,认真做事,一方面又却极其讲究自由尊重和理性思考,读书恰似知人,作者对自由,对尊重的需求和似隐实现的中华文化传统思维在书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两种教育理论的综合,又是两种对人生的态度碰撞,爱与放手该如何看待,人的一生永远在不停的奔跑,却也需要停靠站,我想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分离的,不似夫妻,爱要结合靠近,爱孩子便教会他独立,自由。可是很多人做不到,华安文中:可是有时候,快快地放手也是有必要的。这句话不能说是对母亲教育独裁的悔恨,只能说是自己懂的了一层人生,也只有站起来的人才知道何为站。

我一向认为那些说出高深莫测的话的人并不一定高深,相反那些说白话的人说的话才更应该重视,那种白话是微言大义,而作者便是通过这些白话告诉着一位母亲和孩子生活的哲学。读此书的意义也就在于知道这哲学,这种哲学我也是说不出来的,也是只有自己知道了才知道的。

站在书外,离开作者的记忆,我看这书封面上的图画,便有了一种寂寞,书的最后华飞写文章都十五岁了,你长大,我也老了,这世间的缘分总是喜欢制造遗憾的,以前只是4感觉花开了,又落去,每一个季节轮回都令人惊喜,现在自己也将老去,那些原本一起看花的亲友都难以再聚多喝一杯。想起龙应台女士的《目送》,更添悲伤,时间是慢不下来的,但怎可辜负,所以不必求时光慢,你慢下来,用慢观快,快者也慢了,再说这世上的花开花落都是很慢很慢的。连夏天晚上的茶也凉的慢,不妨,栏杆旁的风真的又温柔又轻慢。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5

在生命的长河里,人要做很多事情,不同的年龄段就有不同的事要做,我们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每一件事都做好。

龙应台有2个孩子,他俩之间相差4岁,《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就是记录她与2个儿子童年的时光。自从小儿子飞飞来到这个世界上,大儿子安安一下子觉得自己失宠了,对弟弟甚是吃醋,因为弟弟可以——不涮牙,不吃饭,不洗脸……有了羡慕嫉妒的感觉,于是他抗议自己做这些事情,每件事情都和妈妈对着干,直到妈妈用尽力气缠30分钟,他才肯去做。

其实安安是没有明白,他自己的很多事情,弟弟也不能做,比如弟弟只能穿他穿过的旧衣服,每个星期五下午弟弟不可以和妈妈去看戏,晚上不可以听妈妈讲《西游记》《水浒传》,冬天爸爸不可以带去阿尔卑斯山滑雪……这些事情1-2岁的弟弟是享受不到的。

趴在窗口发呆,如醉如痴地回味刚才读过的故事,妈妈那张严肃的脸猛然把我拉回到现实;庸懒地躺在沙发上,摆弄手中的电视遥控器,妈妈却立即抗议,把我推到了书桌前;周末,踏着公园里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我却无奈地走在去补习班的路上……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哭哭啼啼地向妈妈抱怨:“我不要上五年级,太辛苦了,我要回到过去,我要一直停留在一年级。”“人的生命只有前进,没有倒退!”妈妈平静地对我说,瞬间我怔住了,我想起了安安要过弟弟的生活,我不也和他一样吗?五年级的课业虽然比二年级重了,但是人终究不能永远活在一年级的慢节奏中,这样只会让自己成为不入群的人,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人,时间追赶着我们,不会为谁多停留一刻,大家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的人,就可以更深刻的理解世间万物,多好啊!五年级的我们,身心逐渐完善,可以学习和理解小时候无法理解的问题……于是我止住哭泣,拿起笔,为自己做了一份暑期安排。

该玩的时候要玩,该学的时候要学,就像我们学校的校训:学得扎实,玩出名堂。五、六年级是我们对小学阶段的总结,也是对初中阶段的展开,这个时候,重心要放在学习上,“黑发不知勤学早”若辜负了这大好的时光,是会后悔一辈子的。

我又想起了邻居姐姐,每天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在楼道口碰见背着书包的我,她的眼神总透出淡淡的忧伤。我听说她小时候也曾是“逃学大王”,职高毕业后也没能考上大学,工作辛苦,却只有微薄的薪水。我想如果让她再回到我的年纪,她是不是会选择在该学习的时候好好学习呢?我也常常听到看到媒体上那些负面报道,做坏事的人基本上就是没有在适当的年纪做应该做的事情。

是呀,过早地去做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无异于拔苗助长,只会让自己过早地去品尝苦涩。但做符合年龄的事情,却不能“慢慢来”到我们人生的终极时刻,我们才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点评: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总能常读常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人生阅历中读书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跳出了铺天盖地地对母爱的歌颂,挣脱了“慢慢来”的借口,选择以一个孩子的角度,理智的分析什么时候该“慢慢来”什么时候又该奋起,虽然文笔略显稚嫩,但可贵的是她的真诚。不是模仿别人优秀的部分,而是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心声。

《孩子你慢慢来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